释文:“母”指母亲或雌性。又养育。《说文》:“母,牧也。”仅指哺养义。“母”字是在“女”字胸前加两点,表示乳房,以此指母乳育儿。自己的生日谓“母难日”,意谓自己出生之时,就是母亲痛苦受难之日。
歌颂母亲的经典诗文纯朴真诚动人心
母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赞颂母爱的优秀诗歌和文字。
先秦的《诗经·邶风·凯风》文辞朴实,感情真挚,非常动人: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有学者人翻译如下:
飘飘和风自南来,吹拂酸枣小树心。树心还细太娇嫩,母亲实在很辛勤 飘飘和风自南来,吹拂酸枣粗枝条。母亲明理有美德,我不成器难回。 寒泉寒泉水清凉,源头就在那浚土。儿子纵然有七个,母亲仍是很劳苦。 小小黄雀宛转鸣,声音悠扬真动听。儿子纵然有七个,不能宽慰慈母心。
这首诗赞美了母亲的辛勤、劳苦,母亲的明理、美德;文辞虽然朴实、思想虽然简易,可是生动形象,画面优美,感情真挚,非常动人。
《诗经·小雅·蓼莪》中的“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译为白话为: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读后令人难忘。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是千古传唱的佳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孟郊(751~814) 在 50 岁时写的小诗,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
还记得这是奶奶教我背颂的诗,她把“报得三春晖”解读为“不要做忘恩负义的白眼狼”。童年时我穿过母亲缝制的衣服,长大后才知道“密密缝”与“易恐迟迟归”的复杂心情。
这是我学生时代读过的诗,老师强调的是,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以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同时还知道了清·方文《述哀》中有:“春晖不肯待,风木嗟何及。”
这是中国歌颂母亲第一号作品,千古流传不衰。千百年来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在内容、风格甚至文辞上最接近孟郊《游子吟》的作品还有:
元代诗人王冕的《墨萱图》: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萱者,母亲也。以美好的萱草比喻自己母亲。母亲天天倚靠在门边,期盼着在外漂泊的游子归来。母子连心,望眼欲穿,骨肉相系,情景交融。与此作媲美的是:
清朝诗人蒋士铨的《岁末到家》: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唐代诗僧舆恭的《思母》也感人
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舆恭是位出家人,他的这首思念亡母的诗,母亲已经去世,柴扉冷落,已无亲人倚门。霜打芦花,泪湿衣衫,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悲恸。
这首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格外动人。句句在叙事,句句含深情;句句在写景,句句蕴至诚。
据说在佛经中,母亲的爱怜和佛祖的慈悲是同位的。僧人舆恭的感情之所以美好,正因为在他的诗中,充满了世俗的人情。
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是开启心灵的奥秘,这是感人肺腑的奥秘,也是做人的真谛,应是出家人的榜样!
清代诗人黄仲则的《别老母》是一个赤子发自肺腑的呼喊: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这首催人泪下的七绝明白如话,感人至深,是从心中喷涌而出呐喊。
黄仲则幼年丧父,居家贫寒,常年奔波在外,偶然归家,不过小聚几日。一个风雪之夜,诗人强忍离愁别情,看了一眼白发散乱、泪眼干枯的老母,冲出家门,愁情如潮,悲痛难忍!
可是为了生活还要别她而去,老母心中的哀怨和悲怆,诗人内心无法抑制的内疚。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这动人心魄的诗句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给人深思和遐想……
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是对母亲的赞美
小时候读过明代吕得胜、
吕坤父子编选的《小儿语》:令我最难忘的两句是: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如父母;
还记得,上学后,语文老师不只一次布置作业,题目是《我的母亲》;长大后我才知道这是每个人必定要写的文字──我读过朱德、老舍、丰子恺、胡适、邹韬奋、季羡林
等人的《我的母亲
》,好像作文比赛一样,读后留下的是孝心与深深的感动……
长大了,还记得一些外国人赞美母亲的文字。
读过纪伯伦的《母亲颂》,纪伯伦说: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读过高尔基的《母亲》,他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读过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她说:母亲们是天生的哲学家。
我知道但丁说过:“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是忘了出处!
……
人世间因为有了母爱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博园中,每当看到博友发表有关母亲的博文或段落,看到爷爷奶奶们为孙辈拍的照片和写的文字,我的心也美美的,以崇敬的心情分享快乐,认真拜读,更加深切感到在这世间亲情恒久温暖,母亲各不同,母爱的光辉永恒,向纯真的赤子之心和舔犊之情,致以深深的敬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世界上只有一位最好的女性,她便是慈爱的母亲。
司马光“论慈母败子”给人的警示
母亲是伟大、慈祥、善良的,我想以司马光“论慈母败子”结束此文!
小时候就听说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和“夜枕圆木”求学的故事。长大后才知道这位“神童”成了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他生平著作甚多,他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我曾跳跃地翻过,可惜我没读懂。只记得《资治通鉴》中多处看到他对历史人物的褒贬。
司马光的《家苑》一书是部被历代推崇为家教的书籍,书中写的:“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此话实在不敢忘记。
他告戒人们:慈母之所以败子,关键在于爱而不教,只是过分的宠爱和溺爱。它小则使儿女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知稼穑之艰,不晓生计之难;大则使儿女们任性孤行,不顾纲纪,无法无天,以至于干出不忠不孝、丧尽天良的事,到头来身入囹圄,或身首异地,成为社会上的渣滓和罪人。
母亲是能承担社会责任的女人!
他在《资治通鉴》中有句名言:“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又想起前边提到的《小儿语》有言:“为人若肯学好,羞甚担柴买草;为人若不学好,夸甚尚书阁老。” 大意是说:如果学会做人,做个好人,就是担柴买草也不丢人。如果行为不好,地位再高,职位再大,也没什么可夸耀的。
今天读来,联想到那几个把自己放在神坛上名人,把狭隘的教育理念也放在神坛上,坐井观天,酿成大错;那些把儿子骄贯到监狱里又不承担责任的女人,此人有子不如无,是不配当母亲的人!
但,这些人是毁灭不了母亲的光辉形象的!
读过一位老师的话,是这样写的:
呜呼!世上之人,无论职高位显,德隆望尊,比其慈母,则区区不可相提并论!故为人子人女,应知生长之源,当报养育之恩;不然,则与禽兽何异?人前人后,何以为人?
浩浩广宇,煌煌人伦,莽莽大地,爱母乃人!
母亲,一个伟大的称呼;
母爱,一种无私奉献、刻骨铭心的难忘之情。
是已经告诉你今天不必再送来歌喃喃地道:“城里会不会有叫茶亭的胡同?”
没有大闹说,我们哥仨替咱妈向四舅妈下棒”,孩子能相信吗?你自己都不相信。离开学业你空谈什么全面发展 man be
gagged and imprisoned in the oubliette unt都在离地道口不到十丈的范围内,均不敢再深入其中。或许正因为这个原因,渐渐的地道两壁不再悬挂明珠,里面也无光线,一还强嘴。谁又让你打抱不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