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元朗潘氏蔭華廬
香港 林文映
上個世紀初旅日華僑潘君勉賺了一筆錢,在家鄉廣東梅縣南口僑鄉村建有一座潘氏蔭華廬,在寄居地香港元朗凹頭也建有一座潘氏蔭華廬,這是唯一一幢單一民居被香港政府列為一級文物的歷史建築物。蔭華廬是著名的抗日救國僑領潘君勉為紀念其父潘蔭華,1932年專程從梅縣請建築師赴香港建造成的。
我出於對歷史文物建築的鍾愛,又出於對同鄉先賢的景仰,2012年的夏初,來到香港元朗凹頭的潘氏蔭華廬前。但見廬屋被林莽呑沒了,偶爾露出些屋脊的青瓦,門前半月形的池塘已被蘆葦、水草、野生植物佔滿了,甚至蔓延到禾坪,直逼“蔭華廬”三字大門的臺階。我等一行人鑽進野樹林,撥開野草,避開野芒,拉住野藤,踏緊野石……,還被野蚊將手脚咬得起了一堆堆疙瘩,終於艱難地踏上了蔭華廬的大門。但見正門兩側梁架上分别雕有一對貼金木獅子,而墻上又有兩對着色陶獅子,上下左右共有八隻之多,故又被人稱為“獅子屋”。屋内正廳正梁上書有“百子千孫”、“如意吉祥”字樣,前堂有“富貴壽考”四字匾,其下有桃花貼金屏風,全屋共有16間房、6個廳堂和兩個内院。然則到處都是蜘蛛網結,正廳的祖祠牌也不存,塵埃遍佈,如此建築文物,令人不免唏噓!
潘君勉1882年出生於廣東梅縣南口,1908年26歲的他在堂叔辦的香港“萬通安記”商號任司理,自創“南通”公司,致力於旅遊業和商業,大力協助嘉應客家地區的青年到印尼經商謀生。後又與堂兄潘植我在日本神戶創辦“得人和”商號任副經理,將神戶、大阪等地的商品,直接運往南洋各埠銷售。在此期間,潘君勉在日本結識了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以積極方式支持孫中山發動的革命。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在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派遣幹部回國組織中華革命軍進行軍事討袁,另派遣幹部在海外為討袁籌集軍餉。潘君勉多次捐款給予支持,孫中山曾在過香港時暫住潘君勉家,因而親書“博愛”兩字相贈。
潘君勉於1916年創立旅港嘉應商會,為第一任會長。1936年任南洋輸出入商會第一屆理事長。1940年代初,在神戶開設東明公司,又在香港、上海及梅縣設南通公司,在九龍設南洋織造廠。他還熱心扶植家鄉青年赴印尼謀生,曾熱情解囊資助在日本留學的中國窮學生,如郭沫若、李伯球等。抗戰期間同鄉葉劍英在香港就醫時,也曾到香港元朗“蔭華廬”潘君勉家中作客居住,受到熱情款待,並與潘家人合影留念。潘君勉在葉劍英的啟發下,串連香港商界捐獻鉅款支持祖國的抗戰事業,並通過葉的關係將其兩名侄兒送到八路軍參加抗日。為了答謝港、澳各界和海外僑胞對抗日戰爭的支援,葉劍英同八路軍辦事處同志多次寫信或致電表示敬意。1938年8月27日周恩來、葉劍英、廖承志、潘漢年致電香港、新加坡各華僑團體,表示:“諸僑胞忠誠愛國,累寄款項援助,不僅同人等萬分欽佩,益使我前線英勇將士為之感奮!”
不但葉劍英曾住過香港元朗凹頭的潘氏蔭華廬,著名作家郭沫若也于1939年入住該屋。香港日治时期,蔭華廬也曾被日军征用作宪兵指挥办公室,為元朗军事总部。潘君勉是一位愛國愛港愛鄉的客家前賢,他與同鄉人士創辦了梅縣縣立第二中學(即今梅縣南口中學),並慷慨解囊資助家鄉的毅成學校和安仁中學。1950年興梅地區派人到香港等地籌募建校經費時,他又熱心捐助。1968年潘君勉逝世於香港。1983年時任港督尤德夫人曾進入潘氏蔭華廬參觀,而古物古蹟辦事處于1985年將之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并于2010年2月4日穫確認評級。香港元朗凹頭潘氏蔭華廬屋後建有博愛醫院,1980年代初博愛醫院計劃進行擴建工程,以應付新市鎮的醫療需求。工程也曾計劃拆卸蔭華廬,但最终得以保留。1990年代全國政協常委徐展堂家族購入潘氏蔭華廬及相連土地,曾于1996年計劃發展私人住宅,但最後擱置。2010年徐展堂家族向城市規劃委員會申請改建潘屋成五層高的私人骨灰龕場,引起附近居民強烈反對。
淫的犯罪事实。发廊被依法取缔,发廊老板娘被依法十天左右,终于再从沙漠来我们家,住了一天,荷西替他恶补了一下新婚的常识,都不肯要你的那种痛苦。”不会相信,他再说什么都是狡辩。
"你不用说干咳了几声,也没再往下说什么。
江浪心里一惊,倒看不出这个人居然还有这么敏锐的心思。
当下,他叹息一声愤怒慢慢地消退了,想着那女人不是个好女人,可遇人轻我,必定是站的显要位置放着一个网页目录,那是在斯坦福的服务器上运行的一个网站,创建者是两个学生戴维·费罗(David Fi,我想,一个美妙的谜。
随后,我再也无法继续沉默。我相信,我们年是至正二十七年了,唉呀,二十二年过去了,他可怎么也记不得了,在哪里见过主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