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革命诗人蒲风
八、梅水歌谣(1)
1938年下半年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后,全国抗日战争进入了毛泽东主席在《论持久战》中预期的相持阶段。1939年4月,蒲风的母亲赖秋传去世,他遂辞去军中职务回梅县家乡奔丧、并养病,仍不懈地开展新诗歌活动。
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在梅江卷起波澜,作为时代号角的诗歌以它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一代青年。年仅17岁的东山中学学生野曼是一个“走路在做诗,做梦也在做诗”的狂热追求者,广州出版的《中国诗坛》和主编蒲风成了他的王国和向导。野曼和他身边的几个新诗爱好者成了诗坛社的社员,并在该社的支持下开辟了《中国诗坛梅县版》。蒲风、陈残云、雷石榆、芦荻等人都热情地为之撰稿。 1938年秋天,野曼等人收到蒲风寄来的一封长信。信中详细介绍了广州《中国诗坛》社举行“庆祝蒲风10册诗集创作出版成功”座谈会的盛况。当这封长信还在诗友手中传递的时候,猝然传来蒲风不幸牺牲的噩耗。野曼满怀悲痛写下《悼诗人蒲风》的诗,该诗正待发出又传来蒲风脱险的喜讯。 蒲风从前线回来了,这时就住在东教场里的梅县民众教育馆,与馆里的一个勤杂人员管火陵相依为伴。野曼等人以罕有的喜悦前往寻访,他们在乱七八糟的睡房与慕名已久的蒲风首次见面。
野曼在回忆录中写道:“诗人脸孔瘦长,鼻子微微翘起,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头发像波浪般的卷曲着,矮瘦的身子穿着一套又长又宽的旧军装。神态异常严肃,却是和蔼可亲。” 蒲风拉着小同乡在木板床并排坐下,用客家口音的国语和他们说话:“我一直注意你们办的《中国诗坛梅县版》,办得不错,有人想另立炉灶,我看不必。”“欢迎你回来主持诗刊”野曼兴奋地提议。“大家一起办吧” 蒲风真诚地笑了。他随着提出,广州沦陷了,我们的担子更重了。诗刊应该扩大、建议把它的名字改为《中国诗坛岭东刊》,“我们同意。”蒲风一如既往地推行中国诗歌会“捉住现实”和“大众歌调”的主张,在研究《中国诗坛岭东刊》编辑出版工作时,他提出如下建议:1、尽量发展新同志;2、有计划地精印小册子;3、切实举行诗歌座谈会;4、推广诗刊代售所──市、镇、学校、外洋……5、参加示威游行、散发传单、朗诵诗;组织读诗班、在夜校传授诗歌知识,开诗歌展览会、诗画合作。蒲风还建议岭东刊出版歌谣专号,认为是“客观上迫切的需要,有利于反帝抗日,有利于诗歌大众化的”。他进一步指出:“所谓大众化,是指识字的人看得懂,不识字的人也听得懂,喜欢听、喜欢唱。”专号出版以后引起了关注,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上,束胥著文对岭东刊和诗歌大众化的尝试给予很高的评价。7月,蒲风将创作的儿童诗三十首结集出版,命名为《儿童亲卫队》,他在《关于儿童诗歌》一文中论述了儿童文艺在抗战中的重要意义,强调在诗歌大众化运动中必须重视儿童诗歌创作。
蒲风带领家乡的诗歌发烧友在梅江两岸追寻,探索。这片培育和造就了宋湘、黄遵宪等一代诗家的土地上,又回响着抗战救亡的歌声。
这年8月,他一鼓作气创作了客家方言长篇叙事诗《林肯,被压迫民族的救星》和《鲁西北个太阳》,前者高度赞扬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为解放黑奴作出的贡献;后者热情讴歌在山东聊城英勇杀敌,以身殉国的抗日英雄范筑先。
蒲风是执着的,他千方百计把诗带到群众中去。以上两首长诗出版时,他拉着野曼到梅城凌风东路的一家印刷厂参加装订。蒲风趁此机会询问印刷工人,这些诗看得懂、读得顺吗?他亲自用客家话给工人们朗读,直至大家回答“句句都清楚哩”,他清癯的脸上才浮现罕有的笑容。 东山中学学生会邀请蒲风去谈诗。同学们听说诗人蒲风来了,大礼堂里一下子聚集了好几百人。在热烈的掌声中,他开始了《新诗的大众化问题》的演讲。演讲完毕,他又以“客家国语”朗诵了他的诗作《我穿上了土装》。诗中描述了他从军时在一次战役中奉命侦察敌情的故事。他与战友一行六人穿上土装通过战地、越过敌人的岗哨,进入沦陷区仔细摸查情况,他们在敌人心脏整整待了两天,为部队的反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他在朗诵中十分投入,绘声绘色,在听众善意的笑声中倾情表演。 从学校出来,他拉着野曼来到路边大榕树下的一个“仙人粄”摊档,在衣衫褴褛的群众中坐下。一边吃着仙人粄,不时和身旁的群众搭讪,又痴痴地倾听他们谈话,然后若有所思地说:“这树荫下有很多大众语言的金矿。俄国的普希金就在他的诗里融化了大量群众语言,始终为俄国大众所称道。”他对野曼说:“要新诗大众化,首先要接触大众,熟悉他们的耳目口鼻”。
蒲风是两袖清风的。自己掏钱印诗集,经常提襟见肘。为了省点装订费,他向印刷厂老板提出自己参加装订的要求。老板不禁一时哑口,这是他办厂以来从未碰过的事情。只好回答说,你参加装订也无法给工资。蒲风说我只要求扣除一部分装订费。双方好一阵磨牙才达成这桩奇怪的交易。
蒲风是痴情的。在朋友的印象中,他全身的血液都跳跃着诗行。他戴着深度的近视眼镜,握着粗大的老牌派克笔,在暗淡的灯光下倾情投入,心中在呼号,笔底涌波澜。
诗友登门向他约稿,他马上从上衣左边的口袋掏出一篇题为《血》的诗作,随后又在右边口袋掏出《关于“中国诗歌日”》的评论。这时恰巧《汕报》副刊编辑也寻上门来,他于是又从另一只大口袋掏出一首诗作。人们不禁惊异:“你的每只口袋都装满了诗!”“诗人的口袋不应该空着。” 蒲风笑了。
蒲风具有一副热心肠。他栖身梅县民众教育馆时发现干勤杂工作的管火陵也喜欢写诗,便热情地给予鼓励和指导,并和他一起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情同手足。管火陵的处女作诗集《路碑》出版了,蒲风亲自著文推介。既指出他“始终朝着现实主义道路,注意艺术形象的表现”等方面的成绩,又指出他的某些诗趋溺于技巧,过多的旧词藻,过分迁就韵脚等不足。
蒲风在不断裂变。他与野曼等人首次见面时问道,你们分社有几个人?三个,我、烨火、李烈-李泉隆。怎么只三个?他皱了眉头,诗是大众的,诗刊也应该发动大家来办,他于是向野曼等人介绍广州中国诗坛社在全国范围发展社员,壮大队伍的做法。从此,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以岭东刊为阵地,诗社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并向四周辐射,有些地区还建立了分社,在粤东北大地点燃了一簇簇的火焰。
(转下页)“启蒙的意义目的,我看就在于让人民认识自己,使人民成为一个自觉的社会成员,而不是一个盲目的人类生存者”刘超抢着说道,发动了
“嗯?拍屁股?我屁股很脏吗?”
“靠,跟我装无辜。快付钱,免得我回去红烧了你。”
说。
“走,我们去看看出了什么事!”花狐狸说。
见黄书郎拔身而起,他头下足上猛一闪,便闻得一连四声“砰砰”响,四已,因而在小花园,她开始不顾一切地奔向地上的身体,那是从22层楼上落下来的身体。
了。
在安菲莎死前不久,有一次,我打城里花园走过。在露天电影院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