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部分近现代人物评说何如璋之四——马江宣战考一、二以下内容摘录于历史学家俞政著《何如璋传》一书
何维柱 马江宣战考 以下内容摘录于历史学家俞政著《何如璋传》一书甲申中法马江之战,迄今已一百多年。战前法国舰队究竟有没有向清方挑战?何日何时递交照会?照会上有没有具体的开战时间?有关记载歧异很多。1909年沈桐生等人编印《光绪政要》,根本不提宣战问题。后来罗惇曧撰写《中法兵事本末》,则同时抄录1884年8月26日的上谕、张佩纶的奏折以及潘炳年的呈文;对三者之间的矛盾,却未加考订。1983年,郑师渠同志在《福建论坛》第三期发表了《甲申马尾之役法国宣战史实辨误》,认定法方的开战照会于8月23日交给闽浙总督何璟,笔者所见相同。但是郑文认为法国军官罗亚尔在记载照会时刻时故意弄虚作假,把“十二点多”说成“十点”,以掩饰孤拔舰队的偷袭行径,笔者却不敢苟同。现就愚见所及,重新考证如下。 (一) 关于照会的日期、地点和接收人。编修潘炳年等人弹劾张佩纶的呈文说:“初一日(8月21日),法人递战书于扬武管驾张成,张成达之何如璋,秘不发。初二日,各国领事、商人皆下船。”“初三早,见法船升火起碇……而法已照会未刻开战。”1908年朱景星等人修纂的《闽县乡土志》,基本上照抄了以上文字。唐景嵩在《请缨日记》中节录侯官张秀才的记载:“七月初一日(8月21日),法通知英、美兵船将战。是晚,英领事飞信督署。初三日辰刻,又确接法人战书……午刻,法果举炮。”1884年10月3日《申报》报导:“初二日(8月22日)法先知会英美两国领事:‘次日二点钟战期。’英领事赶信督署。初三早七点,法战书亦到,制军飞报马尾。”吴光耀《慈禧三大功德记》说:“七月二日(8月22日)辰加午,法人约战。……是夜佩纶逃鼓山。明日辰加巳,法船齐发炮。”林绳武《法人侵闽始末记》:“七月初三(8月23日)辰刻,法人致战书,大吏乃不通谕水陆各军知悉。”采樵山人《中法马江战役之回忆》:“七月初三日(8月23日)早晨七时,法国战书递至马江船政署,约订下午二时开战。船政何如璋接战书后,旋即宣告钦差大臣张佩纶、闽浙总督何璟。”综上所述,宣战日期有三种记载,即8月的21日或22日或23日。递交战书的地点有两种记载,扬武舰或马尾船政局。接收人有两种记载,张成或何如璋。但是,根据法方记载,法国舰队司令海军中将孤拔于8月22日才接到“开火的准许令”,晚八点才召集军事会议,宣布作战计划,那么宣战日期就只能是8月23日。这可以从闽浙总督何璟的电报和奏折中得到证实。前引史料中有关8月21日和8月22日的细节,如英领事飞信督署、何如璋隐匿战书、张佩纶夜逃等等,当属子虚乌有。关于照会的地点和接收人,早在左宗棠奉命查办福建官员时,已经分辩清楚:“法人战书,应递总督;即不递总督……亦当照会张佩纶,不当照会何如璋也。”今据罗亚尔《中法海战》,照会确实“对总督发出”。又查何璟电报,也称“初三发开战照会送省”。因此,照会的地点应当是福州的总督衙门,接收人是何璟。 (二) 8月23日递交照会的具体时刻。罗亚尔写道:“早晨,(驻福州的法国副领事)白藻泰回来舰上,说他已下了旗,(孤拔)提督的作战通知,将于早八点对各国领事,十点对总督发出。”罗亚尔是孤拔舰队的成员,凯旋号上的上尉军官,有可能了解军事机密,所述当比较可靠。在前引史料中,潘炳年说是“早晨”,唐景嵩和林绳武说是“辰刻”,《申报》和采樵山人说是“七时”。表面看来基本一致,其实未必可靠。其中潘、唐的记载均得自传闻。采樵山人虽在福州,那时才十岁。张秀才呢,虽然在福州府侯官县取得了低级的功名,毕竟还没有资格与闻机密。联系他们在照会的日期、地点、接收人等方面的记载讹误,可知“辰刻”或“七时”远不如“十点”可信。《李鸿章全集》收有七月初三日的一个电报:“福州电局本日辰初来电:今早英领事知照,三日内法必开仗。”可知8月23日早晨确有人对福建官员发出了通知,但不是法国领事的开战照会,而是英国领事的不精确情报。所谓“辰刻”或“七时”照会,很可能就是由此引起的误会。中法战争时期,英、美等国表示“中立”。8月23日的马江之战,就有一些英、美舰船在下游观看。美舰事业号上的罗蚩在事后写了《马尾江观战记》,一向被看作重要史料。但在宣战细节上,却与《中法海战》不同。“黎明,法司令孤拔挂信旗,宣告本日正午开战。又饬人遍告各国军舰。”能否认为孤拔在十点以前就已经宣战了呢?不能。因为罗蚩所说的“正午开战”不符合事实。孤拔在22日晚的军事会议上已经对所有舰长下达命令:第二天下午将近两点钟开战。怎么可能在23日黎明突然改为“正午”,然后在实际执行时又恢复原计划呢?这样岂不是自造混乱吗?罗亚尔特别描写了23日光华灿烂的早晨:“毫没有什么,预告数小时之后,即将有……战事发生。”这样看来,罗蚩所见到的信号旗,并非宣战标志。至于“遍告各国军舰”,也不等于向清方宣战。《中法海战》交代得很清楚,当时孤拔负责通知各国船只,白藻泰负责向清方递交战书,所以前一行动的时刻并不能代表后一行动的时刻。毫无疑问,照会的具体时刻,主要应当依据递交人和接收人的记载。问题恰恰在于,接收人何璟所述与罗亚尔有些不同。何璟再三声称:“午刻接法领事照会。”这就与罗亚尔的“十点”产生了一至三小时的时差,因为“午刻”包括中午十一点至十三点。究竟相信罗亚尔呢,还是相信何璟呢?应当怎样理解何璟所说的“午刻”呢?让我们考察一下两种记载的可靠程度。首先应当承认,罗亚尔并没有作伪的必要。法国舰队是战胜者,无论使用了什么计谋,成功之后尽可以自我夸耀。例如孤拔充分利用了退潮时船身转向的有利形势,罗亚尔就不厌其详地加以描述。如果法方在宣战时刻上耍了什么花招,想必罗亚尔也不会隐瞒。难道他们不怕清军在收到照会后抢先开炮吗?是的,他们有恃无恐。自从第一艘法舰闯入闽口,法军在马江一带已经活动了四十天,他们看透了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并没有决心坚持抗法战争。其间何如璋和张佩纶一再请求“先发”,得到的却是朝廷的禁令。“所称‘先发’,尤须慎重,勿稍轻率。”所以福建水师决不敢在法国大炮打响以前抢先下手。这就是法国舰队敢于“十点照会,两点开战”的秘密所在。罗亚尔写道:“中国人一直到现在,不敢首先发动战事,我们有理由希望他们不至于比从前大胆。”请看法国舰队的实际行动时刻表,为“十点”之说提供了佐证。九点四十五分,各舰已准备就绪。十一点,船上兵员午餐,弦侧值班水手在甲板上就食。一点半,各归战斗岗位。一点四十五分,全舰队配备工作完毕,随时可以作战。为什么恰恰在九点四十五分准备就绪呢?就因为十点将递交照会,法国舰队毕竟需要有备无患。为什么十一点午餐时要留下值班水手在甲板上吃饭呢?就因为孤拔确信福建官员已经在十点接到照会,需要保持警戒。由此可见,“十点”的可靠性很大。当然也有误差的可能,因为罗亚尔所记载的只是副领事白藻泰的计划。白藻泰并没有亲自去送照会,他把事情安排好以后,在早晨就上了军舰。因此,在实际执行中,存在微小误差的可能。再就何璟而言,他的电报、奏折始终强调“午刻”接到照会,也不可随便怀疑。特别是8月23日未刻给朝廷的电报,很值得重视。那是他接到照会以后,给朝廷的第一个报告。那时他还没有接到开战的消息,不可能预见福建舰队的毁灭,基本上没有作伪的可能。然而就在这个电报中,何璟首次声明:“午刻接法领事照会。”这样看来,根据现有史料,既不可能用罗亚尔的“十点”去否定何璟的“午刻”,也不可能用“午刻”去否定“十点”。但是如果把“午刻”理解为“午初”,即上午十一点,那么罗、何二说就很接近了。可以设想,传教士在十点钟(或十点多)去送照会,由于衙门作风、繁琐礼仪、文字翻译的耽误,等到何璟看见照会的中译文,已经是十一点了。所以,笔者认为:传教士递交开战照会的时刻,可以定在十点至十一点之间。性”与“承诺”纠缠一起!
“只要你愿意,青枫,随便什么地方我都跟你去,说吧,到哪儿?”
述城市的字句不能跟城市本身混为一谈。然而二者之间又确实有关系。假如子是我的父亲。九岁那年,我夜里做了噩梦,吓得从我自己屋子里跑出来,跑到我娘的床上,一下子发现我娘的床,却突然发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