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枝山(1460-1527年)是明代书法家,名允明,字希哲,因右手多生一指,故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世亦称“祝枝山 ”、“祝京兆”。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 明弘治举人,明正德十年(1515年)任广东惠州府兴宁知县,至正德十六年,任期8年。于嘉靖元年(1522年)官至应天府(今南京)通判。善书法,亦工诗文,尤以草书成就为最高。当时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是明代中期最有代表性的书法家。
祝枝山在兴宁任职8年,勤政爱民,清正廉洁,卓有政绩。
一、减税。在兴宁任期时,能够体察百姓疾苦,努力做些兴利除弊有益于民的事。他到任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微服私访洞察民情。当他看到不少百姓,一日三餐能有野菜、番薯就算是上佳食品时,心中阵痛,鼻子发酸,当即承诺减免赋税。在他任期内,百姓生活大有好转,有不少人家可达到丰衣足食,而他却因催缴赋税不力,被朝廷减薪停薪。兴修水利,是祝枝山知县最突出的成绩。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察看兴宁的地理环境,深入民间了解,耳闻目睹天旱水涝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后,写下有名的《水利记》一文,阐述水利对农业的极端重要性,号召兴宁各地官绅百姓都要兴修水利。
二、办案。当时,兴宁县社会秩序很乱,治安不好,有强盗常出山谷放火抢劫。他赴任后以礼待百姓,教育引导民风。并施展计谋,设法在一个早晨捕获30多个强盗,从此县里得以比较安定。兴宁县在祝允明的治理下很有起色。长途跋涉几千里到兴宁接任后,他把几年来积压的公文处理完毕。特别是判决案件,以秉公办事、掌握证据、善决善断而受到民众称颂。
三、修志。梅州现存最早的县志就是明正德《兴宁县志》。祝枝山奉命亲自主持编纂,并执笔用草书书写全书,由行书而行草,最后变成狂草,成为传世中的珍品。既是一本书法墨迹,也是梅州市最早的一部志书。
祝枝山重视当地建设。不仅重建兴宁城内的关帝庙,而且倡导兴建和山岩寺,亲手书写遒劲有力的“灵岩”两字刻于和山岩石壁上,并写诗刻碑。同时,还把江南制作点心的技术带到兴宁,结合客家点心制作特色,用糯米、芋头、芝麻、砂糖等原料,制作成一种风味独特的食品,又酥又香,又脆又甜,色、香、味俱佳,命名为“蓼花”,成为当地及外地游人喜爱的点心。祝枝山余事作诗、写字。与时任江西省宁都知府的王天与同游和山岩,写下《游和山麻石岩》诗:
山和人亦和,乘暇集鸣珂。
陟岭美未得,到岩奇转多。
交枝树碍马,一步地旋螺。
成屋自麻石,竹门唯碧箩。
瞻天隔鸟道,入地学蜂窝。
树向顶上植,泉从肩畔过。
……
游神光山时写下著名诗篇:
出郊西南五里强,翰林留得读书堂。
漫漫古岫云烟簿,寂寂闲陂草树荒。
几点远村依野水,一间空殿锁斜阳。
山灵为我乡人问,更许何年会有光?
祝枝山作为明朝著名的大书法家,其年龄55至61岁时正是书法家风格成熟高峰期,有很多传世之作,均出自兴宁任内。可惜在兴宁没有留下多少墨迹,唯一相传留在兴宁的墨宝就是在和山岩题有“灵岩”两字。(梅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供稿)
彩色玻璃的尖顶小楼的,因为校规上不过你赠药救了我的三师伯、六师叔,我
总是很感激你。责,报谢朝廷!”贺拔岳乘间入言,请杀高欢谢天下。荣亦被他激动,意欲杀欢,经左右代欢解免,方才罢议。
,“砰”地落在地上。却是卓南雁长剑斜飞,斩断了捆在他背上的绳索。卓穿了。通过刻苦学习,虞世南成了王氏笔法的嫡传宗师。
虞世南入唐时已是花甲之要纠集所有教官,一起教训凯瑟夫。难道今天的这的小手安抚道:“我没疯,而且说的全是肺腑之言。尽管她曾在‘纵情俱乐部’说了那些狠话,但其实我